新闻详情

英语干货 | 聊聊古人的“惜食”观

发表时间:2020-09-18 13:36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作者小术工作室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弘扬优秀传统思想文化!


聊聊古人的“惜食”观


8月11日,央视新闻报道称,全球每年约三分之一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13亿吨;而世界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浪费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特别是所谓的“大胃王”吃播秀,存在浪费严重等问题。在报道中,有专家指出,“大胃王”吃播秀是非常不好的苗头,这种自媒体的消费导向让人非常担忧,与全社会建立节约意识,减少食物浪费完全背道而驰。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并且倡导珍惜粮食。甚至在古代,天子会亲自下田耕种。从“仓廪实而知礼节”到“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否富足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要简洁明了地说清楚这种思想的根源,还得从以下几个思想文化术语说起。




一、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来自《汉书·郦食其传》,刘邦和项羽争霸,据守荥阳时,荥阳西北是储存很多粮食的敖仓。郦食其对刘邦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建议他把敖仓占了。之后“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就一直沿用至今。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花园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德国人甚至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德国面包博物馆,收集了约一点八万件展品,用以验证已近千年粮食和面包在人类文化发展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故事。

就我国而言,我国古代生产力低下,虽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但十分辛苦并且收获甚微。加上古代统治者多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进一步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并且古代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思想追求匮乏,这些使得我国古人对于过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不高,只要能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即可,而这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就是吃饭,饿不着自己,所以这种“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而“吃了么您”便成为最常见的问候语。



民以食为天

Food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to the People


民众将粮食看作天大的事情。“食”即粮食,泛指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或物质条件;“天”比喻最重要的事物或主宰一切的根本因素。古人认为,治国者不仅要知道百姓是君主的“天”、国家的“本”,而且要知道百姓的“天”是什么;粮食既是百姓糊口养家、安居乐业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条件,当然也是任何领导集团招抚民众,保障民生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确保百姓能吃上饭、吃饱饭,确保基本生存资源的供应,是治国安民的一条底线。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政治理念。


二、仓廪实而知礼节








粮仓充实了,人们才会懂得礼节。这个术语出自《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仓廪”是古代储藏米谷的地方或设施。“仓廪实”“衣食足”指粮食储备充足,民众不愁吃穿,代指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非常充足,即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礼节”“荣辱”指社会的礼仪规矩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包括了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句话揭示了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是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民众的基本生活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即使有良好的制度也难为人们所遵循,人们的精神品格也不可能得到提升。在任何时候,物质文明建设都应当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要务。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治国理念。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物质需求是最基本的心理满足需求,在此基础上递进,才会逐渐有精神层次追求,从而达到真正的心理满足状态。




仓廪实而知礼节

When the Granaries Are Full, the People Follow Appropriate Rules ofConduct.


粮仓充实了,人们才会懂得礼节。出自《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是古代储藏米谷的地方或设施。“仓廪实”“衣食足”指粮食储备充足,民众不愁吃穿,代指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非常充足,即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礼节”“荣辱”指社会的礼仪规矩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包括了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句话揭示了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是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民众的基本生活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即使有良好的制度也难为人们所遵循,人们的精神品格也不可能得到提升。在任何时候,物质文明建设都应当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要务。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治国理念。



三、五色——注重饮食适当,不追求口腹之欲








“欲”主要指人为外物所感而产生的欲望,包括对食物、美色等外在事物的欲求。它是人天生所具有的本性,需要获得适当的满足,但同时也要有所节制。如果对外物的欲求超出一定的限度,则会造成对自身生命的伤害,同时也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社会秩序的混乱。比如《老子·第十二章》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古人提倡不追逐声色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其实这里强调的就是饮食上的“适当”,丰富的食物反而使人食不知味。所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深得老师孔子的喜爱,得到了“贤哉,回也!”的感叹。





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A riot of color makes one dizzy; discordant melody damages one's hearing; plenty of food numbs one's taste bud; hunting to excess causes one to lose control over oneself; and a valuable object tempts one into stealing it. Therefore, a sage, once having eaten enough, will not seek sensual pleasures. Rather, he will abandon the desire for material comfort and be content with living a simple life. (Laozi)


饮食适当、不铺张浪费其实是我们对待粮食的一个基本态度,无论是从孩提时代就已朗朗上口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是“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的满腹心酸,再到我们的父辈曾经经历过的饥荒,都说明人民真正从温饱线上脱离还没有多久,粮食安全的隐患一直都存在。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必要珍惜粮食,至少不在一些“场面上的事儿”上攀比,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得到传承的重要体现。



本文术语出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丛书


共建美好明天

请大家继续关注成都翻译协会,

我们一定会把更多更好的国际化学术、文化等交流活动带给大家!

成都翻译协会

全中国最用心的翻译协会


中国AAAAA级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十佳社团

全国先进社会科学团体

中外优秀文化交流社科普及基地

中国翻译协会单位会员

成都社科界“先进学会”

致力于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城市国际化。协会目前已有普通会员(含学生会员)、专业会员、资深会员、国际会员(外籍)、城市外交使者等千人。
语种涉及英、法、俄、德、日、韩、西、葡、阿、泰等50多个。常年举办翻译行业论坛和学术沙龙,各种商务、文化国际交流活动。关注和帮助会员发展和提升。

成都翻译协会欢迎你


分享到:
协会地址:成都市武侯区府城大道西段399号天府新谷8号楼一单元1003
协会邮箱:41643506@qq.com
协会电话:028-85197017;15882441953(朱老师)